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
某通电摘录:“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通电所指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 B.护国运动 | C.护法运动 | D.二次护法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端木生涯”“端木遗风”赞扬了被称为儒商鼻祖的历史人物。他就是
A.乔致庸 | B.子贡 | C.吕不韦 | D.范蠡 |
阅读下表,其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A.国有化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
B.西欧各国国有化程度较高 |
C.国有化企业主要在于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 |
D.国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次演说中谈到“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根本分歧。让他们来柏林吧。……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关于演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演说中的墙是指修建于1961年的柏林墙 B.演说反映了当时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 C.演说中的墙成为美苏冷战的标志 D.演说中的墙于1991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