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两大矛盾,据此回答1~10题。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 | B.三省制、封国制 |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 D.一省制、刺史制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 | B.汉高祖 | C.宋太祖 | D.明太祖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我国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 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 B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
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 D.加强了专制皇权 |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締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全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口口口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口口口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 | B.新经济政策 |
C.罗斯福新政 | D.斯大林模式 |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1930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B.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全部价值 |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 D.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调控 |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邻居说:“她去商店买东西了。”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农业发展缓慢 |
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
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