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r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
C.文中“最后通牒”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
D.此书可能是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
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学派(儒家一派)的代表人物叶适主张:“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假)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倘)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材料表明
A.重本抑末思想存在弊端 | B.儒家崇尚工商业的传统 |
C.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 | D.义利兼顾成为主流思想 |
明朝中后期,江南昆山县“田土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棉花),土人专事纺织。”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D.中外经济交流加强 |
北宋时,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类似的事情在有宋一代时有发生。由材料可知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遭削弱 | B.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 |
C.分化事权致行政效率低下 | D.相权和谏议权进一步加强 |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从1858年到190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5到6倍 |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B |
19世纪末期,俄国产业无产者的人数增速加快,1900年俄国产业工人约2百万,到1914年增至约3百万 |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业化进程未启动 |
C |
1921年-1922年度,苏俄所收粮食税总额比此前规定的粮食征收指标减少了1.9亿普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 |
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盛行,政府主要通过运用预算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 |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一书中写道,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以下各项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①邦联体制②三权分立③联邦制度④政党制度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