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 ?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或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三
请回答:
(1)有些全国政协委员提议把2011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定在武汉举行,也有许多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你支持哪一方?简要说出理由。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四“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3)导致材料四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政治上有何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人们把他弥留之际交给华盛顿夫人的遗嘱打开之后发现,那份遗嘱是他在七月份亲自仔细拟好的。在头几条中有一条规定,要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
——《华盛顿传》
材料三: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案。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二款总统有权缔约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该政体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王权的?
(2)材料二中作为总统的华盛顿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 指出材料三中宪法所反映的原则,并根据材料具体说明这种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不得照抄原文)
(3)英国和美国政体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优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 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 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简单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