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 C.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
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美两国的国家元首都
|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
|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 D.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
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革命”。这是因为( )
| A.工人阶级和下层民众获得了选举权 | 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
|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 B.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
| C.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 D.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 |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
| A.公民法的颁布 | B.万民法的实施 |
| C.《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 D.《民法大全》的编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