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912年4月34.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
|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