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罗马法( )
| 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 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
| C.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 C.启蒙运动时期 | D.工业革命时期 |
马丁·路德认为:“凡国家社会合法的制度都是上帝美好的工作;基督徒从政、司法、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开正义之战、从军、订合法的契约合同、置产、官府吩咐起誓以及嫁娶等,均无不可行。”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提出王权高于神权主张 | B.具有近代法治意识 |
| C.强调教会经济管理职能 | D.开启宗教改革大门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
有历史研究者收集到了一则史料:苏格拉底朋友海尔莫盖尼斯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受到言辞的影响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说话说的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吗?”由此得出结论较为科学合理的是()
| A.雅典法庭无公平与正义 | B.辩论有害于民主 |
|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 D.论证了君主专制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