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A.20世纪初期 | B.20世纪40年代 |
C.20世纪末期 | D.20世纪60年代 |
该国最有可能是
A.美国 | B.肯尼亚 | C.英国 | D.中国 |
读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30年、1970年、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回答1~2题。从图中反映出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 B.自然增长率上升 |
C.人口老龄化显著 | D.人口出生率较高 |
下列国家中,与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类似,且人口超过一亿的是()
A.德国 | B.菲律宾 |
C.尼日利亚 | D.日本 |
图4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冬至日,甲、乙两个中学生分别到达P和M点,测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并观测到该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读图回答9~1l题。甲学生观测乙学生时(忽略身高),其仰角约为
A.20° | B.30° | C.40° | D.50° |
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 B.400米 |
C.500米 | D.600米 |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为
A.80米 | B.180米 |
C.298米 | D.300米 |
读下表,回答7---8题。
2010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数据资料(注:甲、乙分别代表两地的震中)两地地震
A.属于不同的地震带 | B.死亡人数的差异与震源深度无关 |
C.震中相距约6000千米 | D.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
两地的地理特征是
A.7、8月份降水丰富 | B.沿岸受寒流影响 |
C.城市化水平高 | D.二战后,为人口迁入区 |
图3表示我国主要地形区中,某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以及该地形区中某城市的气候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 B.水分 | C.地势 | D.纬度 |
该地形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 B.最具优势的能源资源是太阳能 |
C.维吾尔族人口众多 | D.柑桔种植面积大 |
“≥10℃积温”是一年内≥10℃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比如,秦岭——淮河一带大约是4500℃。某研究人员按两个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绘成图2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回答3~4题。若某地水热状况与E和⑤地区相似,则该地
A.适宜亚麻和甜菜种植 |
B.有青藏铁路穿过 |
C.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
D.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旱涝、风沙和盐碱 |
下列组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吻合的是
A.B与⑥ | B.A与④ | C.C与⑤ | D.B与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