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段材料中,哪段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 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
总计(包) |
从广州出口 |
从上海出口 |
||
数量(包) |
百分比(%) |
数量(包) |
百分比(%) |
||
1943 |
1787 |
1787 |
100 |
— |
— |
1845 |
13220 |
6787 |
51.3 |
6433 |
48.7 |
1846 |
18746 |
3554 |
19.0 |
15192 |
81.0 |
1853 |
62896 |
4577 |
7.3 |
58319 |
92.7 |
1856 |
79196 |
— |
— |
79196 |
100 |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
1950—1957 |
1958—1965 |
1966—1971 |
1973—1977 |
1979—1988 |
年均增长率 |
—1.7% |
17.16% |
3.26% |
20.65% |
23.20% |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
4.63% |
5.02% |
4.41% |
5.78% |
7.86% |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
英国 |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
材料二
中国 |
英国 |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课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一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途径。
(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近代以来崛起的大国中,德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其崛起的顽强、进取和反思精神令人感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汉斯·科恩《历史评价》
材料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大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它同其他各种因素一起,推动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地发展。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其中5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胜利”与“失败的基础”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态势。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何能“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3)结合材料三,概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修补资本主义”和“修正民族国家”方面的努力。并说说这些修正对欧洲局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