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篇未反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思想的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C.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 B.兼爱非攻 |
C.以民为本 | D.礼乐典制 |
《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