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描述的是2010年1~6月某商品的价格走势, 根据该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生产 |
B.该商品很可能供不应求 |
C.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
D.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这说明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
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