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藻、蓝藻、黑藻全部( )
A.是原核生物 | B.含有叶绿体 | C.是自养生物 | D.含有中心体 |
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 |
某植物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
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食物条件、生活空间发生变化 |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
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a 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 |
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 |
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 |
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