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古罗马万民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 B.注重调解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
C.注重形式,程序比较繁琐 | D.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
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
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 B.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
C.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 D.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胜者为王 |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
C.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 D.大国诸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