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菸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地瓜)、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廷。在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称为一个大国,即使称为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方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等各地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音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从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
(4)根据材料四,分析英文“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万民法”
材料三奴隶和奴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奴农必须严加惩治。————《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民法指什么时期的法律?
(2)万民法适用于什么范围?
(3)材料三的规定保护哪一阶级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 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 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 麦斗以上称为“牛扼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
材料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⑴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⑶综合两段材料,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每九天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令官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会场群情起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便开始表决。一般提案,则举手表决;有关选举和放逐事宜,就采用抽签或投票方法表决。
——《古代雅典的民主》
材料二:在希腊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所有妇女以及12.5万奴隶、4万外国侨民没有公民权利。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
——《古代雅典的民主》
请回答:
⑴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⑵哪两位政治家在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⑶结合上述材料,对该制度做一个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 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
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
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
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
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新法律条文有何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