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
|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伤 |
|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
| 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
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马克•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B.中国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
| 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 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 |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 A.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 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D.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学习历史可以借助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54年的中国,你不可能看到的情形是
| A.人民代表上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 C.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协会议 |
| D.欢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
|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
|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
|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