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眼则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 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
| 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 | 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开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可见,慧能认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
|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 D.人的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27-28题。
2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28.“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诡辩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共同之处是肯定
| 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 C.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上述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只要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
| C.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 D.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