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2个“一号文件”,如2007年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问题,2008年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问题,2009年主要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问题,2010年主要是改善农村民生问题。这些文件所体现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从农业税的免征到给予农民补贴,从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从统筹城乡进而到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些强农、支农、惠农政策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连串温暖的记忆。
(1)有人认为12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结合材料加以评析。(9分)
材料二:这12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12个涉农“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8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塞缪尔-约翰逊说:“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爱因斯坦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至于应当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
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要落下帷幕了,这届世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几个第一。世博会无疑是一场盛会,是中国的骄傲,但是世博会开园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文雅现象,如少数游人插队、踩踏花草、乱扔废弃物,有位大叔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有人脱鞋横躺在长椅上;由于天气炎热,有人甚至将衣服扒开,拉高上衣降温或者脱下鞋子;地上多了不少烟蒂、水瓶、纸巾和香口胶;一名排队等候的游客随手就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往旁边的花坛上扔去,还有游客向花坛里面吐痰……这说明我们民族整体素质里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不影响世博会举办权,但我们可以此为契机,深刻认识我们民族素质中不可忽视的弱点,从基础教育入手,着力培养国民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全社会崇尚文明,鄙视陋习,重振我文明古国的雄风!
(1)材料一的名家名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的成因。
(2)请运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请你谈谈,公民怎样改善材料二中的不良现象?
图表: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品名 (台) |
1995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09年 |
||||
城镇 |
农村 |
![]()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彩电 |
89.8 |
16.9 |
16.6 |
48.7 |
134.8 |
84 |
137.5 |
90.3 |
冰箱 |
66.2 |
5.15 |
80.1 |
12.3 |
90.7 |
20.1 |
96.8 |
24.9 |
空调 |
8.1 |
0.18 |
30.8 |
1.32 |
80.67 |
6.4 |
94.8 |
8.5 |
电脑 |
0 |
0 |
9.7 |
0.47 |
41![]() |
2.1 |
53.2 |
3.14 |
材料一:“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2009年2月全国启动家电下乡工程,对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的农民按最终销售价格的l3%给予财政补贴。
材料二:某省是家电制造大省,企业众多,产能很大。当前,由于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内需不足,家电企业遇到极大困难。家电下乡对该省家电制造业,无疑是一个巨大商机。
(1)归纳图表中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2)政府展开“家电下乡”活动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有哪些?
(3)有人认为,占领农村市场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评析这一观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不到4万亿元,2010年有望达8万亿元。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分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民生方面的投入快速增加。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
亿元,同比增长22.4%,而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7.1%,医疗卫生增长29%,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速,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不断增长。
(1)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直接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财政收支属于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4分)
(2)结合财政在民生方面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10分)
(22分)近年来,温州的发展出现了落后的趋势,为加快转型发展,温州市委市政府组织考察了天津、唐山,对比“天津速度”、 “唐山效率”,我们发现了自身的差距:
材料一:为什么我们难以扬帆远航?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温州用地紧缺局面难以缓解、人才资源流失加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外迁,民间资金外流,温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除了原有的几家大企业,温州基本没有在本土上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温州单纯依靠仿造、简单作业、人口红利的产业发展方式,使得产业始终徘徊于中低端。
材料二:我拿什么吸引你的目光?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位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温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缺失文化元素,“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发育了,可脑袋还是小孩子的,很不协调。”
(1)根据材料一、二,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温州的加快转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1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10分)
(30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
材料一:温州多山靠海,可耕地少,30年来国家对温州投资总额只有5.95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在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国家投入少、交通不便的不利条件下,温州人凭着“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在经营,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的精神,发展小商品、大市场,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资本。2007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2527亿元,是1978年的191倍。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发展成为经济 强市,与政府的开明政策分不开:一是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宽容和保护的态度;二是开展 “信用温州” 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三是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全面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四是提出“文化大市”建设的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温州发展成为经济强市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述温州市政府在温州发展中履行的政府职能。(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成就的取得所体现的辩证法道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