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的细胞从结构上看属于 细胞,判断的理由是 ,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中所含的碱基种类是 种。如果乙图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画出的结构有 (填写图中标号)。
(2)取乙图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时,必须先用 去除结构 (写名称)才可以继续以后的操作。
(3)若乙图细胞中染色体数2N=10,则此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 条双链DNA
分子,在分裂后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点数目和DNA数目之比为 。
(4)乙图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图中 (填写图中标号);与细胞的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填写图中标号);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是 (填名称;2分)。
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研究方案:
Ⅰ课题名称:人群中××性状的调查。
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材料用具、研究过程(略)。
Ⅲ调查结果分析。
请分析该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下面的“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判断“本人”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____________。
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
祖父 |
祖母 |
外祖父 |
外祖母 |
父亲 |
母亲 |
哥哥 |
妹妹 |
本人 |
√ |
(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患者)
(2)下表是关于单眼皮和双眼皮遗传情况的调查结果。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婚配方式 |
调查 家庭数 |
儿子 |
女儿 |
|||
父 |
母 |
单眼皮 |
双眼皮 |
单眼皮 |
双眼皮 |
||
第一组 |
单眼皮 |
单眼皮 |
35 |
17 |
0 |
23 |
0 |
第二组 |
双眼皮 |
单眼皮 |
300 |
36 |
122 |
75 |
99 |
第三组 |
单眼皮 |
双眼皮 |
100 |
24 |
28 |
19 |
33 |
第四组 |
双眼皮 |
双眼皮 |
220 |
31 |
98 |
25 |
87 |
根据表中第________组调查结果,可直接判断出眼皮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某男子患一种遗传病,该男子的祖父、祖母、父亲都患此病,他的两位姑姑中有一位也患此病,这位患病姑姑又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其他家族成员都正常。
①请根据该男子及其相关家族成员的情况,在图示方框中绘制出遗传系谱图,并标出该男子及其直系亲属的基因型。(用D或d表示)
②此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男子(色觉正常)与表现正常、其父亲为红绿色盲的女性婚配,预期生出完全正常的孩子和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善小麦的遗传性状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下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
(1)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为亲本进行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过程中,F1自交产生F2,其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________,选F2矮秆抗病类型连续自交、筛选,直至________。
(2)如想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述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________(填字母)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的F环节是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该选择图中________(填字母)表示的技术手段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麦与玉米杂交,受精卵发育初期出现玉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全部丢失的现象,将种子中的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________植株。
(5)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________(填字母)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如下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动关系的示意图,看图回答[图中△为有毒物质的浓度,单位是ppm; 其余数字表示能量,单位是:kJ/(cm2·年)]。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于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