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是路边常见的小草,自花传粉,染色体数目2N=10,现在成为一种特别理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包括 ( )
A.染色体数目少,便于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 B.个体较小,适合于实验室大量种植 |
C.生命周期很短,子代数量多 | D.自花传粉,野生型基因高度纯合 |
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历史的描述,错误的是()
A.温特通过实验法证实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
B.林德曼利用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特点 |
C.活森和克里克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D.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在生长素的发现史上,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假说是,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
B.选择明胶和云母的原因是,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 |
C.当时的实验结论是,的确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
D.若把单侧光改为黑暗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就不能支持达尔文的假说 |
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
B.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
C.人自身不能合成生长素,但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可以推断人吃了含生长素的植物后在消化道不能消化生长素直接吸收,且人体内也没有分解生长素的酶 |
D.水平放置的根在太空中生长素仍能极性运输,但因为失重而丧失了向地性和两重性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
B.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 |
C.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
D.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 |
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
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
C.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
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