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④ |
鸦片战争后,有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的市场后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对此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商人企图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 | B.英国商人缺少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 |
|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 D.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
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
| 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
| 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
| 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
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 “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 |
| C.城市化进程 |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这段话中两次提到的“革命”的含义是
| A.将印度完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 | B.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
| C.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 D.初步构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