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材料三 2007年9月28 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举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信,非礼勿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三处说法不符合事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如果要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批判理学的主要观点。
(4)在材料三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孙中山晚年思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看,简要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4)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说明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在后果之长技。”——《海国图志》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唯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劝学篇》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义》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1)以上材料分别属于哪些派别的观点?各举两个代表人物?其主张分别是什么?各有那些实践活动?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一种经济学说,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而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资料来源: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890~1960年的出口量的年增长率(以百分比计算)
国年别 |
1890~1913 |
1913~1950 |
1950~1960 |
法国 |
2.8 |
1.1 |
7.2 |
德国 |
5.1 |
-2.5 |
15.8 |
英国 |
2.1 |
0.2 |
1.9 |
西欧 |
3.2 |
0.1 |
7.0 |
美国 |
3.8 |
2.3 |
5.0 |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逊,《西方的经济增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890年至1960年出口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0~1913年出口量增长的原因。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到各国出口量,试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
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 任仲年《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在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3)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现代化历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试述我国1978年至本世纪初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内容。
(4)有学者认为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这一思路对1840~1949年中国历史哪些史实评价较高,列举三项并概括主要理由。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材料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8分)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