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由农业国逐渐向工业国转变,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大幅度增加,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不高和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2009年上半年,我国按照市场导向、污染者付费和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针对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抓紧研究不同计税方法改革方案,尽早实施能源税。一方面要加快制定节能型财税政策,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快提高重要资源型产品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促进资源消费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开发新材料,寻找替代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购买资源性产品进行消费的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2)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
(3)有专家指出,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快推进党内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请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 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 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结合国家职能相关知识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3)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外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T市进行上述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大为不同。
材料一由于气候变迁,甲县的耕地沙化严重.为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利用泡桐树适应性强、扎根较深、生长迅速等特性,探索出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的耕种模式,既防风固沙绿化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甲县已经将46万亩(1公顷="1" 5亩)沙化土改造为良田,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8%提高到现在的20.16%,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增收15%至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激发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材料二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该县为实施森林增长工程,计划五年内植树50万亩(约占该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 3年一年要完成植树10万多亩。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由于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完成任务,一些乡镇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已种植小麦和油菜的耕地流转出来植树。有的是农作物与树苗间种,有的是直接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栽上树苗。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土地用途,影响了粮食生产,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受到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质疑。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两地政府推行的植树造林活动对政府权威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并说明基层政府应怎样正确行使权力,树立自己的权威。(6分)
(2)甲县和乙县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异。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异的原因。(10分)
(2013·福建卷) (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 |
讨论结果 |
2012年A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GDP增长11.4%,财政收入增长15.9%;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奢侈浪费之风抬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2%,万元GDP能耗下降5.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水体质量下降;煤炭、石化产业投资规模扩大,一些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引发争议。 |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
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