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韩非者,韩之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②,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执势以御其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韩非传》
【注】① 黄老:即道家思想学说。
②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李斯俱事荀卿 事:侍奉
B、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 疾:痛恨
C、执势以御其下 御:防御
D、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任用
2、下列各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B、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观点属于韩非赞同的治国之道的一组是( )
① 修明期法制 ② 举浮淫之蠹 ③ 求人任贤
④ 宠名誉之人 ⑤ 重用儒者 ⑥ 执势以御其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对“名誉之人”、“浮淫之蠹”、“介胄之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誉之人”指上文所说的“浮淫之蠹”
B、“浮淫之蠹”包括“儒者”在内
C、“介胄之士”属于上文所说的“功实之士”
D、“介胄之士”包括“侠者”在内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非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所以韩非的思想都源于儒家思想。
B、韩非认为,治国需要推行强权,但必须以宽松、仁慈为前提。
C、韩非重视法律,他认为学者、士卒两种人都严重威胁着法律的维护。
D、韩非认为,在局势稳定、缓和的时期,统治者也应重视国家武装力量的发展。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左传·襄公十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少时不知勤学早,发白方悔读书迟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重负,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矜能自贤 矜:夸耀
B、鲁肃忠烈,临事不苟 苟:胆怯
C、肃遂代瑜典兵 典:统率
D、陆逊意思深长,才堪重负 堪:承受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陆逊意思深长,才堪重负 B、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
C、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 D、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3、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疾胜己者 ②未尝不矜能自贤
称疾还 此诸贤则不然
A、①中两个“疾”字相同,②中两个“贤”字不同
B、①中两个“疾”字相同,②中两个“贤”字相同
C、①中两个“疾”字不同,②中两个“贤”字不同
D、①中两个“疾”字不同,②中两个“贤”字相同
4、下列各句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①固本于策、权之雄略 ②虽更相汲引
A、①本来就根源于孙策、孙权的雄图大略 ②虽然他们互相推荐
B、①固然主要依靠孙策、孙权的雄图大略 ②虽然他们互相推荐
C、①本来就根源于孙策、孙权的雄图大略 ②即使他们互相交好
D、①固然主要依靠孙策、孙权的雄图大略 ②即使他们互相交好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江东之所以能与中原抗衡,完全依赖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的才能。
B、文章盛赞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互相推荐,为国举才的精神。
C、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能相继执掌吴国兵权,是因为他们能互相推荐。
D、挫败曹操、刘备、关羽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成为有威望的将军。
故 知 胜 有 五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 以 战 者 胜 识 众 寡 之 用 者 胜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此 五 胜 者 知 胜 之 道 也
——《孙子兵法·谋攻》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世说新语》
【注】① 二陆:即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故称“陆平原”,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故称“陆清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尤:尤其
B、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冀:希望
C、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始:开始
D、何忧令名不彰邪 彰:显著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B、或说处杀虎斩蛟 /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C、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D、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下列各句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①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A、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
②古人认为‘早晨听说(自己)晚上就要死去’是很遗憾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B、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年龄已经老去
②古人认为‘(即使)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死去’也是值得称道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C、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
②古人认为‘(即使)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死去’也是值得称道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D、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年龄已经老去
②古人认为‘早晨听说(自己)晚上就要死去’是很遗憾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处年少时逞强好胜,以武压人,因此乡亲们都很惧怕他。
B、周处能够主动杀虎斩蛟,为民除害,可见他的本性是仁义善良的。
C、本文通过周处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D、我们可以从周处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道理:树立志向,坚持志向,才会成功。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邑 人 大 姓 文 不 识 家 富 多 书 衡 乃 与 其 佣 作 而 不 求 偿 主 人 怪 而 问 衡 衡 曰 愿 得 主 人 书 遍 读 之 主 人 感 叹 资 给 以 书 遂 成 大 学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刺史,除业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瘦死。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武平九年,业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寻以病卒。
——《北史·循吏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B、业固辞不敢 固:坚决
C、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谨慎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探究、发现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③ 韶乃戏业曰
② 寻以病卒 ④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①与②中两个“以”相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也相同。
B、①与②中两个“以”相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不同。
C、①与②中两个“以”不同,③与④中两个“乃”相同。
D、①与②中两个“以”不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孟业清廉的一组是:(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 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③ 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④ 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⑤ 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业虽出身贫寒,但他性情清廉严谨,绝不贪图不义之财,他拒不接收同僚盗窃的官绢,因此被元韶任命为典签。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后来,刘仁之被征召入朝为官,临行时,向定州刺史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要坚守自己的正直品行。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让州府官员同吃马肉,以便付钱接济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接受,因此受到了齐高祖的重视,齐高祖想把孟业召到自己身边为官。
D、刘仁之后来到兖州做官,临行时,他向吏部官员崔暹推荐了孟业。孟业后在司州为官时,粮食大丰收,百姓都认为这是孟业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
苟 亏 人 愈 多 其 不 仁 兹 甚 重 罪 亦 厚当 此 天 下 之 君 子 皆 知 而 非 之 谓 之 不 义 今 至 大 为 不 义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非攻》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加线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