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1.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2.

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A:

B:

3.

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4.

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A. 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 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 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5.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沉默的竹笛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 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用你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当作者最开始拥有这只竹笛时,他感到内心无比的,当自己无力将竹笛吹好,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甚至给自己带来耻辱时,他感到
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 “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3分)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4分)
作者的感悟:
我的新感悟:

《楼顶的玉米》一文中第23段写到:“我”和儿子“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请你就此时此境的“我”和儿子作一段神态和语言描写。
要求:(1)符合情境;(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字数不超过150字。

记叙文阅读(共20分)
楼顶的玉米
吴宏博
1儿子给我说:“爸,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求我们每个人种一种粮食作物,观察它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最后再写一篇作文。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2现在的老师事可真多,我心想。
3在阳台正侍弄那盆辣椒的老父亲开口抢先回答了儿子,“孙子,这事你得问爷爷,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你爸一直忙着上学、考试、进城,哪懂种庄稼的事啊!”
4老父亲是我在儿子上小学后接进城的,让他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离开了土地的父亲不会打太极也不会遛鸟,于是就在阳台上开起了荒。父亲找了很多花盆,种了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还有一盆豇豆蔓爬满了防盗窗的铁栅栏,一尺多长的豇豆挂满了阳台。我总是说,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不比花草美吗?
5儿子跑过去问父亲,“爷爷,那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6父亲一手提着花铲,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爷爷帮你种几棵包谷,咋样?”老家把玉米习惯叫包谷。
7第二天,满手是泥土的儿子跑到书房,激动地给我说:“爸爸爸爸,爷爷在楼顶帮我种了几盆玉米,有两盆还是我亲手种的呢,过两天发芽了我领你去看。”
8父亲也进门了,边拍打身上的土边自言自语似地说:“城里这土没啥营养,还得好好给追肥。”
9儿子初学稼穑,每天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父亲是个耐心的人,每次都会乐呵呵地提了水和铲跟儿子一起上楼顶。
10过了几天,听儿子说楼顶的玉米已经发芽了。我终是没有上去看,忙。
11父亲每天都会往楼顶跑一趟,说着“都一尺高了”“没想到花盆里也会长出杂草来”之类的话。儿子隔三差五也会跟着父亲上到楼顶去。
12一个月过去了,父亲还是坚持每天打理完他阳台的盆栽蔬菜后再去楼顶忙活一阵。
13儿子早都不上楼顶去了,过了那个新鲜劲了。父亲有时上楼顶去的时候会叫一声儿子,“走,看你的玉米走。”儿子总会懒洋洋地说:“爷爷,你去弄吧,等长棒子了你再叫我。”
14父亲并不在乎儿子的态度,也似乎早忘了这是当初给儿子种的观察苗。他自己倒乐在其中,每天还是边拍打身上的土边似自言自语地说着“都一人高了”“有两棵都抽穗了”之类的话。
15父亲毕竟老了,有天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在楼梯上闪了腰,在家里养了几天后,给我说:“我还是回老家去养吧,你们都要忙着上班,照顾我会影响你们工作。回老家让你妈伺候我,也方便,乡下空气也好,好得快。病好了我再来照顾孙子。”来城里这么久了,父亲应该也是想母亲想他的农活了,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
16父亲走的时候,给我和儿子说:“没事就去楼顶给那几棵包谷浇浇水疏疏土,估计快灌浆了,红缨子都长出来了。”
17我跟儿子都“嗯嗯”着。
18父亲走后,我和妻子只好把儿子送到了托管班。儿子忙他的学习,我和妻子开始忙各自的工作。
19秋季说来就来。
20有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楼顶的包谷应该快熟了吧,记得让铭铭掰棒子写作文啊。”铭铭是儿子的小名。其实父亲不知道,儿子的作文早都交了,不过不是写的玉米的种植过程,他是根据网上的QQ农场的种菜经验写的。老师还给了他一个“优”,说是虽然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却能大胆独辟蹊径。
21接完电话,我给儿子说:“铭铭,爷爷让我提醒你掰玉米棒子呢!”儿子兴奋地说:“哦,我差点都忘了自己种的那几棵玉米了。”其实,我也忘了。
22儿子兴高采烈地找来一个小篮子,非要拉着我去楼顶掰棒子。
23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子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秆腰的棒子空瘪瘪的。
24我们真傻,快一月多都没有得到照顾的玉米,怎么会给我丰收的景象呢?从父亲种下粒到长成苗,我终是一次都没有上过楼,对于它们的生长,我都是从父亲的自言自语里了解。
25看着枯黄的玉米,我突然想到了父亲,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
26我给儿子说:“走,周末回老家,看看你爷爷奶奶去。”(选自《山东文学》2014年10期)
文章以玉米为线索展开,请根据文意,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态度
父亲的态度
儿子老师布置作文,种玉米

主动热情

始终没有去看
快乐耐心
儿子懒得管玉米
——

父亲回家,儿子忘记玉米
也忘记了玉米

请说说文章第15段中“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的具体含义。
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子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秆腰的棒子空瘪瘪的。
②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
文中的父亲有何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议论文阅读(共8分)
①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做学生与当老师,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学生必须无条件尊敬老师,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神职”,无不在宣扬为师者的神圣;老师呢,似乎只要尽心传授知识就行了,至于尊不尊敬学生的人格,是不是尊重客观真理,那是无足挂齿的。其实,真正的“生道”(做学生之道)与“师道”(当老师之道)有着别的内涵。
②1898年,时年16岁的蔡锷来到长沙时务学堂读书,当时担任他的老师的正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来自偏僻小城却满怀爱国激情的蔡锷接受了维新思想,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军事活动。时光总是催人成熟,当蔡锷经的世事多一些,他感觉靠封建统治者内部革新以达国家富强之目的,其难度堪比登天,他与乃师在思想上进行了切割,转而主张革命。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率领新军炮轰清政府的政府机关,以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③蔡锷一生非常尊重梁启超,以有幸做过他的学生为荣,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尊师,一方面又与时俱进,舍弃老师不合时宜的学说,向真理致敬。
④“生道”的最高境界是服从真理,“师道”也同样如此。钱学森当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物理大师冯·卡门是他的导师。某天,钱学森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一项研究获得了成功,当他将结果告诉导师时,导师听了很久都没明白,于是不耐烦地打断说:“这不可能,一定是你弄错了。”钱学森的内心非常郁闷。正在他苦苦思考该以何种方式让老师改变态度时,冯·卡门敲门了,向钱学森深深鞠了一躬,满脸歉意地说:“我思考了一个晚上,觉得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我向你道歉。”有人对冯·卡门的道歉之举不以为然,老师没有必要向学生道歉。冯·卡门回答:“我是在向真理与科学鞠躬,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道德。”
⑤“生道”与“师道”最后都要走到真理的路上,真理指向哪里,“生道”与“师道”就奔向哪里。原因很简单:求知也好,传道授业也罢,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了解事物的真相,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尊敬与管教,都必须建立在大家携手开掘真理之矿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⑥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即使将老师捧上神位,它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填写下表。


传统中国社会,老师和学生待遇截然不同。
本论
生道最高境界要服从真理


冯·卡门在误判钱学森的成果后主动向他道歉。
结论
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如果作为一个道理论据放到文章的第②段合适还是第④段合适?

说明文阅读(共8分)
醴陵瓷
①釉下彩瓷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②过去,醴陵瓷器只是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③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
④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种,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覆盖面不宽,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
⑤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则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十多年制作经验的技工不能胜任。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 烧制前的祭奠窑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因为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根据文章,说说烧造初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存世作品不多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问题。(共4分)
【连接材料】
釉下彩瓷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窑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但其胎质和瓷釉都较浑厚朴实。长沙窑有釉下褐彩、釉下绿彩等品种,这些品种都是单彩或双彩。长沙窑瓷器的历史也很短,文献中少有提到宋代以后的长沙窑瓷器。
2012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专家齐聚长沙,共商长沙铜官窑的复兴大计。会议最后形成了“长沙窑复兴计划”。该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发掘长沙窑千年陶瓷历史文化,继承和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播千年瓷都文明,培养和聚集陶艺人才,复兴长沙窑。
(1)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长沙铜官窑和醴陵瓷工艺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内容,说说“长沙窑复兴”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借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