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沿36°N纬线局部剖面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题。①②两地之间的海域是( )
A.北海 | B.台湾海峡 | C.日本海 | D.英吉利海峡 |
①②两地相距约( )
A.270千米 | B.540千米 | C.330千米 | D.760千米 |
下列对②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于①地区 | B.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份 |
C.年降水总量少,气候干旱 | D.气温年较差较小 |
图7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统计图,完成12~14题。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A.食品加工业 | B.电子制造业 |
C.服装制造业 | D.黑色金属冶炼业 |
引起此产业由较为分散到集中的区位因素最主要是
A.技术因素 | B.自然资源因素 | C.劳动力因素 | D.市场因素 |
该种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
A.北煤南运 | B.南水北调 | C.人口迁移 | D.西气东输 |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下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变化情况。回答10~11题。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稍许 | B.高度较低 |
C.高度相同 | D.无法确定 |
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
C.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
D.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8~9题。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的分异 |
图中H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 B.温带草原带 |
C.温带荒漠带 | D.热带草原带 |
右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4回答6~7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离 |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
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
图2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3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3~5题。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 |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 B.b为上升气流 |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 D.d为上升气流 |
若该图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 B.甲乙都是陆地 |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 D.甲乙都是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