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仰法家学说。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吗?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你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父母官。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儒家的模式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小人,禽兽也。”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迫害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这怎么解释?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伸手抓他。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治提供了基础。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下列对“性善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性善论”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居于主导地位。
B.“性善论”其实是对人性的普遍真理的假设。
C.儒家的“性善论”施及的对象和范围都是有条件的。
D.如果没有“性善论”,中国古代就不会有人治、德治。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秦王朝的灭亡,为性善观占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
B.在作者看来,伪君子是儒家学说对人们教育的结果。
C.儒家代表人物杀人的行为说明其观念中对待“人”和“非人”判然不同。
D.作者对孟子以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不以为然的。()

根据文意,作者对于“性善论”持怎样的看法?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要切实面向底层
陈树义
近年来,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主流文学思潮,底层写作更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界和学界热议的主要话题。不过,当今的底层写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错觉与精神悖论。
某些底层写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底层写作一味地渲染贫穷﹑剥削﹑残酷﹑绝望,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惊悚与感情的宣泄,却忽视了对底层人民除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边缘外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探求与解析。菲力普·劳顿说:“生存价值问题是当代哲学家们关心的中心”,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由苦难逻辑编织的形而上学的底层写作,其实只能是“伪底层写作”。底层写作关键必须在于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的引导与召唤。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精神悖论也是底层文学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首先是作为非底层者(作家)的外视角观察与叙述和底层群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接受的悖论。底层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失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能任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现实主义”来书写。这种书写的结果必然是作家与底层人民的精神隔阂,作品只能在非底层群体交流,成为一道道“奇观”,以资谈论。而底层人民阅读描写自身境遇的底层文学却如同解读“天书”,望而却步。底层大众听不懂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经验的表述,即使后者使用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正如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张承志可能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宣称为穷人写作的作家。从《黑骏马》到《心灵史》,底层人物始终是张承志小说的主人公。然而,张承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估计他的大多数主人公读不懂这些小说。确实,某些作家引以为自豪的小说精致构思与叙述策略,与底层人民的阅读存在巨大裂缝,横亘在作者与期许读者之间,难以调和,使得“底层写作”曲高和寡。
虽然底层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毕竟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这些他者的“奇观”,以及展示“奇观”的种种套路和手段,作家的心灵必须穿越喧嚣,真实书写底层“沉默大多数”的心灵,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为他们而写作。
(摘自2009年12月0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底层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进行引导与召唤。
B.底层写作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C.底层写作要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解析。
D.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存价值问题”也是文学的核心命题。
B.底层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失语”,即大多数沉默不语
C.张承志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为穷人写作的作家。
D.造成作家与底层人民精神隔阂的原因是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现实主义”来进行底层写作,而没有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要真正进行底层写作,首先必须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认识错觉问题。
B.作家只要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就能进行底层写作。
C.作家要解决底层写作中存在的“曲高和寡”的问题,就必须知道底层人民期许什么。
D.作家只有真正消除了底层写作上的“精神悖论”,即想象式的俯视和自认为的“现实主义”,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写出底层人民喜欢的真正的底层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浅交时代
徐全庆
认识周广海是在一个酒桌上。总共十二个人,多数我都不认识。略一观察就知道,不只是我,其他人之间不认识的也多。于是就先介绍互相认识。介绍人介绍到我时,说,这是某某单位的徐科长。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就伸出手来,说,原来是徐科长,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今天有缘得见,真是荣幸。我慌忙握住他的手,堆起笑说,您客气了,请问您是……他握着我的手使劲晃了两下,说,我是刘新强的朋友,叫周广海。新强经常和我提起你,说你很够朋友。
刘新强?我的大脑飞速转了三百六十圈,还是没想起来刘新强是谁。其实这很正常,现在的人们,接触人多了,交情却浅了。很多时候,相互之间只见过一面两面,见面时仿佛老朋友一般,亲亲热热的,过后就谁也想不起来谁了。这个刘新强我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我装出和刘新强很熟的样子,也使劲晃了晃他的手,说,原来是新强的朋友,那我们就是朋友了。
那天的酒桌上,我和周广海聊得很热火,都做出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分手时,他要了我的电话,并且很认真地把我的姓名、电话存入他的手机。当着他的面,我也把他的电话存入我的手机.。其实我并不想这么做,在我的心里,他只是我的一次性朋友,酒桌上亲热的表现只是酒桌上的需要,离开酒桌,可能今生谁也不会再想起谁了。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并且当时拨打了一下他的手机。我平时都是这样做的,这样也才显得真诚。当然,很快我就会把那个号码从手机里删去。
几天后,我突然又见到了周广海。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但幸运的是,手机里存的他的电话我忘了删了,忙调出来查看。然后,我亲热地上前拉着他的手说,广海,我昨天还在想,哪天有时间约你坐一坐,没想到今天就见面了。他咧开嘴大笑道,是吗?太巧了,我昨天也这样想呢。可前两天我的手机丢了,新换了个手机,把你的号码弄丢了。于是我调出他的号码打了过去。他又一次握住我的手说,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以后居然又见到周广海几次,每次见面我们都像老朋友一样,但过后我却从来没有联系过他。
有一次,另一个酒桌上,我的旁边坐的也是一个陌生人。他接了一个电话,我听他叫对方广海,又隐隐约约地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熟悉。于是问他,是周广海打的?他惊奇地看着我说,是呀,你认识他?我灿烂地笑一下,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广海的朋友就是我刘新强的朋友。然后我们就互留了电话。
就这样认识了刘新强。
不久,刘新强到我单位办点小事。事很小,我帮他办了。他坚持要请我吃饭,我拗不过他,就喊上了周广海。
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很熟。
给周广海敬酒时,刘新强说,真得感谢周哥,要不是你,我也不会认识徐科长这么好的朋友。周广海忙说,错了错了,是你先认识徐哥的,我还是因为你才和徐哥成为朋友的。这话说得我们三个人都愣了。我和周广海就说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刘新强听了,说周广海记错了,他认识的是另一个单位的徐科长。
我笑了。刘新强说的那个徐科长我也认识,于是我打了他的电话,说,我和刘新强在一起,你过来咱们一起吃个饭。电话那边问,刘新强是谁?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广海的朋友就是我刘新强的朋友”,这句话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意,说说结尾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浅交时代》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交友所持的态度,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井冈瀑布
黄文山
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地浓绿。一竿竿翠竹被风轻轻地摇动,在无边的林海中漾起一道又一道波浪。每天,太阳出来以前是云雾的世界,像是有一群群灰色的巨人在不断地穿梭来往,他们都裹着湿漉漉的大衣,无意间碰上便会沾上一脸一手的水气,令人想起那一场又一场无声却温柔的夜雨。小溪在不知不觉中丰腴起来,远远近近,似乎到处都是活泼泼的水声。
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井冈山的瀑布这样多,多到久住的山民也说不清数量,再详细的地图也无法一一标出每一条瀑布的确切位置。何况,还有许多季节性的流水游瀑,或守候在你散步的小径旁,或闪现在疾驰的车窗边,常常是在不经意间,使你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井冈瀑布是那样多姿多彩,变幻不定。有时,它像一阵风,在岩壑间轻轻地流转呼唤;有时它如漫天大雨,尽情地润湿山峦草木;有时,它是三两个隐者,躲在密密的丛林里轻歌曼舞;而更多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于是,你便明白了,大山的呐喊,原来是这样震人心魄。
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龙潭在小井附近。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五神河自远山迤逦而来,水流在临近悬崖的豁口之前,或许还有几分踌躇乃至几分慌乱,但跌落时却显得异常的平静。听不到喧哗和嘈杂,看不到拥挤和推搡,那一种凌空跃下的安详和沉着,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瀑流的下落千姿百态,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只是一味往同伴的身后躲闪,希望借此拖延坠落的时间。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
在瀑布的上方,情景却完全不同。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就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这身不由己的一跃,使得它们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倘若面前没有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看来,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拥有这样的瞬间,但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向往这样的辉煌。于是,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而对于大自然来说,只要存在,便是一种美丽。
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当朝雾消散的时候,不妨在山林中找一个静静的角落,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毕竟,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1)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
(2)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
文中说:“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小溪平静而舒缓,瀑布壮观而辉煌,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小溪,还是做瀑布?请结合本文文意,阐述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⑴“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具体有哪些景物来得“神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