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民族富强 | D.实现民主政治 |
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
铸铁技术的进步 |
B. |
商品交易的需要 |
C. |
审美观念的不同 |
D. |
国家统一的推动 |
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 |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
B. |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
C. |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
D. |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
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
A. |
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
B. |
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
C. |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
D. |
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
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
A. |
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
B. |
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
C. |
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D. |
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
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 |
雅典民主政治 |
B. |
僭主政治 |
C. |
罗马共和政体 |
D. |
寡头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