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为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 |
| B.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和子女入仕并非明清时期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之一 |
| 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商人的财富大量消耗于非生产用途,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
| 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力较弱 |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观察下图,其主张的最早提出者是
| A.胡适 | B.陈独秀 |
| C.梁启超 | D.鲁迅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