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应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 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 C.任人唯才的要求 | D.兄终弟及的传统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
|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
|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
| 1890年 |
1913年 |
1933年 |
|
| 种植业、渔业、林业 |
68. 5 |
67. 0 |
64. 0 |
| 手工业 |
7. 7 |
7. 7 |
7. 4 |
| 现代制造业 |
0. 1 |
0. 6 |
2. 5 |
| 采矿业 |
0. 2 |
0. 3 |
0. 8 |
| 电力 |
0. 0 |
0. 0 |
0. 5 |
| 现代运输和商业 |
5. 1 |
4. 6 |
4. 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
| B.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
| C.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
|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
| A.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 |
| 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 D.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
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
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