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科学家发现:雄蛙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如果让它们的受精卵在20℃左右发育时,雌雄比率约为1∶1。如果让这些受精卵在30℃左右发育时,不管它们原来具有何种性染色体,全部发育成雄性。
(1)不同温度条件下,蛙的性别表现有差异,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以上现象有人提出,“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蛙(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材料、用具: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相同的饲料、显微镜、各种试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平均分成两份标号甲、乙,处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20,要求样本足够大),分别从其体内选取______ __的细胞进行处理。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并进行统计。
④设置甲乙两组目的是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a实验预期: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
b实验预期: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温度只改变了蛙的表现型,则3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在其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最多为________条;若其中含XX的雄蛙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雌蛙交配,在正常条件下后代性别有________种。
以不同植物为材料做下列两组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以同一双子叶植物的叶为材料,用打孔器制成叶圆片分成两等份放人装有水的瓶中,通过气泵抽出叶中气体直至叶圆片降至瓶底。再将气泵处密封,以图中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两个装置都放在阳光下,一定时间后,观察装置发生的变化。
(1)叶圆片在实验前,为什么必须抽出气体让其下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试管中叶片会___,其原因是因为A瓶中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试管中叶片___,其原因是因为D瓶中乳酸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如果用图中E试管和F试管敞开口培养小球藻,在培养液中加入H218O。
(4)一段时间后在周围的空气中检测到放射性的物质有18O2、C18O2,它们分别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
若E试管用完全培养液,F试管用缺镁的营养液,研究光照强度对E、F两试管中小球藻产生氧气量的影响,结果如右上坐标图,分别用相对应的E、F两曲线表示。据图回答:
(5)对小球藻来说,光照强度为Q时对应下图中存在的箭头有(填序号)_____。
(6)当光照强度小于M时,限制F试管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
(7)造成E、F两试管净氧量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0年美国科学家对一个免疫缺陷症的四岁女童实施了基因治疗,即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导入取自患者的淋巴细胞中,使淋巴细胞能产生腺苷酸脱氨酶,然后将此淋巴细胞转入患者体内,半年后该女孩产生抗体的能力显著改善。从90年成功转移腺苷酸脱氨酶基因到现在,大部分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都是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在体外完成基因转移,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扩增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
(1)腺苷酸脱氨酶基因可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淋巴细胞中,选用淋巴细胞作受体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这女孩长大后结婚,将该正常基因传给后代的几率为__;
(2) 基因治疗过程中通常要对受体细胞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中通常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营养全面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不慎混入了一种细菌,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全部死亡。从科学严谨性的角度考虑,能不能直接认为这些细胞的死亡就是该种细菌作用而导致的?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上题实验的结果为A组中细胞死亡,B组中正常存活,说明是该种细菌的作用导致了细胞的死亡。对此现象,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该细菌本身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两种说法哪种正确,某同学设计了相关实验步骤进一步验证,请你作出适当补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实验装置置于与上述实验完全相同的无菌条件中培养,定期进行观察检测。结果与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为细胞正常存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为细胞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4)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下面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的代谢,图乙为某家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图谱。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____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____发生突变所致。(填写基因1、基因2或基因3)
(2)催化A过程的酶,在合成及分泌时与其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至少答出3个)。
(3)分析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乙可知,苯丙酮尿症是由__染色体上的__性基因控制。
(5)图乙中II-5、II-8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图,其中A~E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1)图中A、B过程分别表示___、___,a、b物质表示分别表示___、___。
(2)C过程发生在____,A过程产生的a物质参与C过程,至少经过__层生物膜。
(3)A~E过程中,玉米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是____,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的是____,乳酸菌细胞中能进行的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