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材料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材料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7·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两个成语。
分析以上材料,说一说孔子所谓“富而可求也”“(富)如不可求”的前提分别是什么。
答: 从这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材料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材料5: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颜渊》)《论语·颜渊》篇两句话与孔子的另一句话相仿,这句话是:
试分析上面两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
答:
右图为“北京排队日”活动的标志牌。仔细观察,用简明的文字介绍一下标志牌及其含义。(3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沈阳春晚一夜走红。有人认为,这东北爷们就是好样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总不能因为那几声叫“俗”,就抹杀了小沈阳的娱乐价值
材料二:有文章认为,俗文化的泛滥让人担忧。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已不愿意拿出力气去品味和欣赏高雅文化,使得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2)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
小青参观某一处古代建筑物时,抄录了4幅对联,它们分别来自这栋建筑物的寝室(甲)、书房(乙)、厨房(丙)、戏台(丁),若依照对联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应该是: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①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②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③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④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请根据内容把相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文化心理是谁塑造的?是什么时候塑造的?我认为应该追溯到春秋战国,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的社会理想,那就是“”;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那就是“”;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那就是“”;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就是“”。
A.公开、公平、公正 | B.平等、互利、博爱 |
C.仁爱、正义、自强 | D.真实、自由、宽容 |
在下面一段文字结尾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2分)
从孔子以后,被哲学史和思想史叙述过的每个思想家,似乎都有他们被选中、被叙述的理由,孟子多了“性善”的论据,而荀子多了“性恶”的思想,于是开出两种儒家的进路,董仲舒提倡了“天人合一”而且“独尊儒术”,而王充有前人没有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韩愈提出“原道”,而程朱大讲“天理”,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