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是

A.平息了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发动的暴动
B.改善了人民的极端困苦的生活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该表反映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是

国家
行业
邮政
电话
铁路
航空

100
100
100
75

100
100
100
75

100
私有
75
25

100
25
25
私有

A.扩大政府开支B.建立国营经济
C.改善交通事业 D.发展基础工业

右图是毕加索于1937年4月创作的名画《格尔尼卡》。该作品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和风格,描绘了当时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居民的悲惨生活。当年毕加索创作该作品的主要目的可能是

A.开创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
B.揭露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C.揭露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
D.体现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导致人类冲突。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的风格和文学的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出现。这说明
①在19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②自然界的重要变化是决定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③自然界的重大变化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
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失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