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某刊创刊号刊《新旧问题》一文,声称西洋文化“为吾中国此前所未有,故字之曰新”,“反乎此者,则字之曰旧”。新旧之间“根本相违,绝无调和之余地”。“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下述此文解读,错误的是
A.该文暗含进化论思想 | B.体现对孔孟之道的强烈排斥 |
C.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权 | D.引发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方向问题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
D.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