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年一些地方电视台举办的相亲、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经济效益,竟然编假造假,出语低俗,宣扬传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荣等不健康价值观,引起人们的普遍质疑。
2010年7月间,我国一家著名乳业公司暗中雇员在媒体刊发《深海鱼油大多有问题》等文章,使得圣元乳业身陷“性早熟”风波,其产品销售一落千丈,伊利的“QQ星儿童奶”也遭同样命运。这起涉嫌利用网络媒体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的案件终于2010年10月告破。
材料二:正当一些人借口市场经济不相信“无私奉献”时,鞍钢集团公路管理员郭明义却用自己朴实而感人的事迹告诉我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需要任何理由”。担任公路管理员15年来,他坚持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巡查、维护公路里程累计达6万多公里,公路达标率在98%以上,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他2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近10倍;他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被身边人誉为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企业应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结合材料二,说明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推动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1)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阐述京津冀三地发展为什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材料二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明确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2)打造“文化中心”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优势
措施
理论依据
示例:拥有故宫等7项世界文化遗产和7000余处文物古迹
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拥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众多文化会展场地
利用会展场地平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拥有以798艺术区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全国最大的文化市场


北京高校林立,拥有200多家科研机构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队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年份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总额(亿元)
研究与试验放在经费支出
(亿元)
GDP(万亿元)
2006
2566
3003
21.6
2008
4490
4616
31.4
2010
6654
7062
40.2
2012

10242
50.8


材料二 2006年——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三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 500亿元,将通过以下五个渠道筹集:①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③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④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⑤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2)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四 2014年2月4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然而一些地方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大量违法用地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所为。安徽省某县近年来采取少批多征、未批先征等手段,违法占用农民耕地千余亩,引发冲突,造成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极度紧张。一些群众认为,这些被占用的土地设为开发区和工业园,名为发展经济,其实就是圈地炒地皮。
(3)结合材料四,谈谈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 32分)福建某镇文化遗产丰富,是历史名镇、经济重镇,也是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材料一 该镇现有石材企业近千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但也带来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该镇部分企业抓住经济转型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石材”,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措施有

观念转变
生态理念引入石材板块
结构调整
重视生产专业化、产品精品化
技术运用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
产品升级
参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循环经济
重视碎石石粉回收利用
……
……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石材企业应如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10 分)
材料二 该镇城镇化建设突出两大特色:是依托山水秀丽、人文荟萃优势,打造乡愁文化,创建生态文化;二是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各方建言献策,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2)结合该镇城镇化建设两个特色,为图 15 “铁三角”文化遗址提出一个保护开发建议并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论证所提方案的合理性。( 10 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2~2013年G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项目
1992年
2008年
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447
36796
62163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17.9
57
69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
0.6
1.8
2.9
市场化程度(%)
26.0
77
79.8

注:按市场发展阶段划分,市场化程度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65%的叫转轨期市场经济,65%—80%叫相对成熟市场经济。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般在85%以上。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形成的制度原因。
材料二 “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G省某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也让游客体味到了农村的古朴风情。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
(2)结合材料,谈谈G省某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

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珠算申遗的文化价值。
(2)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