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先后在英国、德国四次评选“千年人物”、“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中,马克思都名列前茅,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它是凌驾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③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人生警句是从“腐败”二字拆解为“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六个偏旁部首后重新组合起来的。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涵的唯物辩证法相一致的是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泾溪》) |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史记》) |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容易枯萎,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则生机盎然,这称为“共生效应”。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倡导密切合作,先后有25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与其它药物不同的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性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不仅仅会对用药个体造成不良影响,对整个社会群体也会带来不良影响。被称为我国“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说明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③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012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将实践九号A/B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该卫星是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首发星,主要用于提高我国卫星研制基础能力。从哲学角度看,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
A.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
B.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C.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
D.科学试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