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08年10月14日,《中国气象报》指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台风监测能力提升较快,每15分钟可以得到一张台风卫星云图,每6分钟可以得到沿海雷达监测资料,每5分钟或10分钟可以得到沿岸或海岛地面自动站资料,为我们及时了解台风动向,从而及时滚动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奠定了基础。有专家说,人类无法阻止台风的形成。这是因为( )
|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
| B.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D.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
人们可以对台风和飓风等进行预警说明( )
| A.物质具有可知性 |
| B.规律随着人的意识变化而变化 |
|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D.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
2008年10月2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指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这是因为( )
| A.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
| C.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
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③ |
D. |
②④ |
《人民日报》报道,一些地方不是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去保护、恢复或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而是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果是事与愿违,造成新一轮的生态伤害。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人们不应当去利用和改造客观存在的事物 |
| B.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 C.人类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 D.改变生产关系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