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同时又强调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
材料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请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政府应该做到“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的合理性。
(2)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道理。
(2 8分)中共十八届四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和发展历程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运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三:从字面来看,依法治国似乎与经济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诚信经济,这都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和提供保障,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即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此次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红利。
(3)结合材料,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1)有人认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作出合理的解释。
(2)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的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表一:我国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图
图表二:我国“七五”计划以来环保投资变化图
材料一:2015年1月1日实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新环保法在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这意味着,违反的时间越久,罚款越多。
二是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扩大了公众参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材料二:新环保法在理念、制度上有重要创新。立法机关在修订过程中,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则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新法突出“专项报告”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重大环境事件情况;授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和一定的执法权,但同时也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
(1)概述图表反映的信息,并根据材料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新环保法将如何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在落实新环保法过程中党、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
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共同投入,资金管理执行双方法律,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派师资和管理人员。日常运行以外方为主,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