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狗包弟 巴金
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院子里有一块草地。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7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个揖,讨糖果吃。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年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来我家做客,对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3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傍晚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
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安眠药,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13年零5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根据文意,正确解释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⑴ 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包袱: (5个字以内)
⑵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
包弟: (10个字以内) “您的小狗怎样” 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说“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的含义。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
“千年极寒”!真的假的?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今冬欧洲这么冷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是否就是传说中欧洲的“千年极寒”天气呢?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多位专家给出了解释。 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尤恩·麦卡勒姆认为,目前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寒潮是因为大西洋上空的气压比通常偏高,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同时,今年来自格陵兰岛的极地反气旋一路南下,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降雪的强度和范围较大。另外,从长期来看,北极气候环境可能成为影响欧洲冬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气候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导致欧洲以及亚洲北部频繁出现异常寒冷的冬天。
针对许多媒体报道所谓欧洲“千年极寒”说,墨西哥湾流(洋流的一种)变冷是引发这一“千年极寒”的“罪魁祸首”。因为过去的五年中,为欧洲冬天带来温暖的墨西哥湾流的运动速度减缓了一半,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了这一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除了引起极寒,这股世界第一大海洋暖流将会消失,那时整个欧洲都将进入冰河世纪。对此,世界气象组织专家、气象学家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他说,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因此这一问题曾经备受关注,但关于它变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针对有人认为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加重墨西哥湾流速度变缓的说法,尤里·伊兹拉埃尔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目前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人类有详细气象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千年极寒”一说竟然能预测到欧洲今冬会遭遇千年一遇的寒冷。美国有线及卫星电视“气象频
道”高级气象学家斯图·厄斯特罗认为,“气候预报和天气预报完全不同,它更复杂也更困难。而针对气候时间段里的极端天
气事件来预报,难度更大。目前,国际上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刚刚2-3年,并没有可信赖的手段来对此进行预报。那项预测整个冬季的气候预报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又怎能说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每次遇到大面积寒潮,都会使人们对“全球变暖”产生诸多质疑。对此法国气象学家纳坦强调,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比如,今年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经历寒冬的同时,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人们却在体验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对于这种“冷暖不均”,纳坦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它反映了一种气候的平衡——极地冷空气南下时,来自北非或热带的暖空气就会北上,与之对抗。从总体来看,全球气温始终保持着平衡。在同一年,不同地区有冷有热;在不同年份,整体气温有高有低。而且从全球角度来看,气温还是普遍偏高,而世界不同地方的天气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寒潮仍属于自然变化,不应因此怀疑宏观上的全球变暖。(摘自《凤凰网》,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造成今冬欧洲多个国家遭遇低温天气”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西洋上空的高气压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
B.来自极地反气旋长驱直入,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
C从长期来看,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也可能是导致欧洲冬季天气异常寒冷的重要因素之一。
D.欧洲部分地区今年降雪的强度和范围与往年相比较大,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异常寒冷的原因。下列关于“‘千年极寒’说是一种臆测”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针对今年4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引发墨西哥湾流变缓的说法,科学家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说,这场灾难的影响微不足道。
B.事实上,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所以,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这一预测似乎太过猜测性且耸人听闻。
C.尽管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氩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固,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后辈看”(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
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赵芳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细菌病毒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O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止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非常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一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成为一种新的“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亚型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是多种病毒在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在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人的抵抗力明显降低,所以冬春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第7期,有删改)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起感冒。 |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
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细菌病毒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日渐增多且更易受病毒侵犯。 |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人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墨西哥继而波及世界多个地区的甲流感的致病病毒H1N1即是一种典型的流感病毒。 |
B.普通感冒因有“新鲜病毒”的侵入会引起有限的范围内的流行,极易被误诊为“流感”。 |
C.流感肆虐期间,将患者隔离,去人流量大的场所戴防护口罩,均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
D.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
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
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
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①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试水”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999元的“震撼价”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
②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间读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予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白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3G时代的信息量。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③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开始。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古炉》的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首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对于出版社而言,“首发”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这场纠纷,□□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供了佐证。
④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唯有那些重视“阅读”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
⑤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平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如果说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电子墨水”显示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而电子书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但它只能做这么多。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
⑥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种复杂情感的事。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如若将这些私人选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
⑦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
(原文载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第①段“试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
根据第②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
类别 |
优点 |
纸质书 |
(1) (2) |
电子书 |
(3) (4) |
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是就是 | B.与其不如 | C.宁可也不 | D.要么要么 |
下列关于第④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 |
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 |
C.“其实”表示文意转折,一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 |
D.“唯有”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 |
根据文意,推断第⑤段画线句所要“显现”的是。
文末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请举自己阅读经历中的实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