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
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
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 | 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 |
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 | 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 B.无产阶级革命 | C.民族革命 | D.国民革命 |
法国大革命后,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法兰西第—共和国成立 | B.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
卢梭认为: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不能分隔的,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也是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公意是不能违背的。这表明卢梭
①赞同主权在民②反对三权分立③赞同代议制民主④主张直接民主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