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 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 革命文艺 5:30 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 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 革命文艺 6:30 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 体育节目 8:15 革命文艺 8:30 新闻和报纸摘要 |
11:00 国际时事 11:30 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 对工人广播 12:30 新闻 13:00 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 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 红小兵节目 16:20 红卫兵节目 |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1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
周六、日 |
|
0:30 午夜剧 1:30 怀旧影院场 2:30 夜读心灵 4: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20 早知天下 8:00 体育直播间 8:20 做客中央台 |
8:40 财经在线 11:10 法治中国 12:35 体彩时间 12:40 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闻) 19:20 城乡纪实 20:30 天天福彩 20:35 小喇叭 22:30 神州夜航 (含整点新闻) |
0:10 生活资讯 4: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35 流行经典 9:30 娱乐周报 12:00 天天体彩 20:30 天天福彩 20:35 体育沙龙 |
|
|
|
请回答: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3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3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9分)
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
历史时代 |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
公元前9世纪至 公元前4世纪 |
古典时期 |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
5世纪至15世纪 |
中世纪 |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
现代前期 |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现代时期 |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半边缘化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都处在相互依存的互动之中,或推动社会的变革,或阻碍社会的变革。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中提及的“半边缘化”是指什么?在这种“半边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进步的经济形态有何特点?
(2)请举一例并论证材料一中划线内容的观点。
材料二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3)此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以辛亥革命影响为例来说明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