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布罗代尔写道:“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以下阐释与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叙述不吻合的是
A.英国工业化的天然市场只是在英国农村 | ||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
C.农业的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
D.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
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D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 B.![]() |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