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装置,密闭容器Q和U型玻璃管a,竖直长玻璃管b通过橡皮管连接,玻璃管内装有水,将容器内的空气和外界隔离开。某同学利用此装置和温度计测量高山顶处的大气压强。实验步骤如下:
a.在山底处,调节竖直管b的高低位置,使得a、b管内水面相平,并在a的管上作出水面的标记A;
b.记录山底处的大气压强,并测量出山底处的温度T0;
c.将装置移到山顶处,调节竖直管b的高低位置,使得a管中的水面再次与标记A相平,测量b管的水面高出标记A处水面的高度h;
d.认为高山顶处的大气压P=P0-ρg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的值ρ为水的密度。
试说明上述测量步聚中漏掉或有错误的步聚,并加改正。
(1)漏掉的步骤是:
(2)错误的步骤是: (填序号),应改为:
如图所示是三个涉及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的实验装置图.在三个实验装置中,摩擦力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A.甲 B.乙 C.丙
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1.5V,内电阻约1.0)
B. 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RV约为1000)
C. 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RA约为1)
D. 滑动变阻器R1(0—20,10A)
E. 滑动变阻器R2(0—200,1A)
F. 开关和导线若干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a)、(b)两个参考实验电路,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图所示的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写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2)通电前应该把变阻器的阻值调至_______(填“最左边”或“最右边”)
(3)图乙为该同学根据(1)中选出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U—I图线,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V,内阻r=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按正确图示的方式连接所测得的电源电动势和电源电动势的真实值的关系为:E测______E真(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如图,由图可知其长度为____________mm;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直径如上图,由图可知其直径为___________mm;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下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板,如下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均为2.00N的砝码.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理由是。
(2)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砝码,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砝码/个数 |
0 |
1 |
2 |
3 |
4 |
砝码对木块压力/N |
0 |
2.00 |
4.00 |
6.00 |
8.00 |
测力计读数/N |
1.50 |
2.00 |
2.50 |
2.90 |
3.50 |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上图(c)中)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图象可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用频率为50 Hz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选定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x1=1.40cm,x2=1.90cm, x3=2.38cm,x4=2.88cm,x5=3.39cm,x6=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4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4=cm/s,加速度a =cm/s2。
(2)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