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唾声。”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 ( )
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 | 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 |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5日二次审议代表法修正案草案。草案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应当以多种形式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对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理解错误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直接民主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定了该制度 |
C.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是法定之责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原来的一些人物、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以下四项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但是有成功之处 |
B.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 |
C.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D.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②巴黎公社革命
③十月革命胜利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苏联解体后也在对自身的历史进行着反思,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废除了11月7日的节日。可是每年11月7日,仍然有数十万人自发地走上街头,纪念俄国历史上这难忘的一天:“11月7日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民的节日!”今天的俄罗斯人积极评价的历史事件符合哪一选项的特征?
A.工人、士兵起义,攻占冬宫 | 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
C.农民无条![]() |
D.宣告冷战结束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
C.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D.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