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有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
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
A.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 | B.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
C.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
D.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 |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主张知德合一。这说明二者都()
A.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 B.希望建立一种平民政治 |
C.主张通过对人的道德改造维护等级秩序 | D.主张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秦)《琅邪台刻石》其中的文字应该是 ( )
A.小篆 | B.隶书 | C.楷书 | D.行书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 D.勤劳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