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细胞中的核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③⑤如果是受精卵,则发育成纯合子 | B.③④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
C.①③可能是单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 | D.②可能是①的单倍体 |
下列对实验或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花生子叶被染色的脂肪粒 |
B.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需要用限制酶把磷酸二酯键恢复 |
C.用标志重捕法测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的脱落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
D.可以使用含35S的NH4SO4培养基培养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
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而存在 |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
某些细菌能生长在乙醇(C2H5OH)或乙酸(CH3COOH)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科学家测定这两种化合物穿过细菌细胞膜的速率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碳源的浓度/(mmol/L) |
转运速率/(mol/min) |
|
乙醇(C2H5OH) |
乙酸(CH3COOH) |
|
0.1 |
2 |
18 |
0.3 |
6 |
46 |
1.0 |
20 |
100 |
3.0 |
60 |
150 |
10.0 |
200 |
182 |
A.这些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
B.乙醇比乙酸进入细菌的速度快
C.乙酸穿过细胞膜可能需要载体蛋白
D.乙醇进入细菌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如下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
下图为某基因中部分片段的示意图,下列各项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若②处的碱基对发生替换,会导致基因突变
B限制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可作用于③部位
C.用PCR技术扩增此基因时需添加原料、引物和Taq酶
D.转录时,模板链⑤与mRNA碱基配对类型有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