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 任仲年《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在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3)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现代化历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试述我国1978年至本世纪初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内容。
(4)有学者认为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这一思路对1840~1949年中国历史哪些史实评价较高,列举三项并概括主要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人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
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10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才有可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实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到了怎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和对外政策方面发生的历史性转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2)请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

皇 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请写出材料一表格中尚书省一栏空格中应填入的部的名称。
假设唐朝政府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为:
中书省—→省—→省—→部(次序颠倒不得分)
(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教材分析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
(4)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
(1)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2分)依据下列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