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礼仪 |
|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这里所说的“奠基石”和“根”的主要内涵是
①共和制 ②联邦制 ③三权分立 ④黑人奴隶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古代雅典非常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创立陶片放逐法 |
| B.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 |
| C.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
| D.只承认少数人的公民权 |
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 A.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不是专制社会 |
| B.明朝废除宰相造成了政治黑暗的局面 |
| C.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
| D.明清两代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社会 |
之所以说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
|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
|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
| D.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