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共9分)
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字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籍吏民,封府库 | B.吾得兄事之 |
C.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今者有小人之言 | B.臣请入,与之同命。 |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下列各项与“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重为乡党所笑 | B.籍何以至此 |
C.亚父者,范增也 |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苛政猛于虎也 |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 | B.君子生非异也 |
C.假舟楫,非能水也 | D.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B.外连衡而斗诸侯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下列对选文第四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使用“博喻”的手法,由感性到理性阐明事理,使人心悦诚服。 |
B.文段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针对学习方法,作者指出要善于积累,而贵在坚持、专心一致是就学习态度而言的。 |
C.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D.①高帝笑而起②泉涓涓而始流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项伯常屏蔽之。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 |
C.厚资而遣之 资:钱财 |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者,范增也 |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无不同于芋焉于是余有叹焉 |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阅读小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①驼负归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①橐:tuó,通“托”)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卫伯玉逆击反 |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到达 |
C.悦等劝朝义执挚逮捕 |
D.悦等恐众心未壹统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宠于思明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 |
B.则以其谋告之以氈裹其尸 |
C.皆为陕兵所败立朝清为太子 |
D.左右颇泄其谋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②朝义俯首不应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戊 戌 命 朝 义 筑 三 隅 城 欲 贮 军 粮 期 一 日 毕 朝 义 筑 毕 未 泥 思 明至 诟 怒 之 令 左 右 立 马 监 泥 斯 须 而 毕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②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日:“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③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②。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请弛期更日驰: 延期
B.民必甚病之病:生病
C.意者羞法文王乎法:取法
D.栾水啮其墓啮:浸蚀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为栈道而葬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B.是其唯惠公乎其皆出于此乎 |
C.而又因说文王之义我欲因之梦吴越 |
D.惠子非徒行其说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 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
翻译下列语句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