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另一种东西。
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张海迪:不会。
杨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下面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海迪不愿意像被人期待的那样被当做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因为这会压抑自己的部分天性。 |
B.张海迪认为山东大学授予她荣誉学位,是对残疾人的尊重,是对她学习的一种认可,但她更想通过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所以最终拒绝了。 |
C.杨澜在张海迪面前“坐的很挺拔”,不仅表现了她对张海迪的尊重,也表现了张海迪最求完美的精神使她深受感染。 |
D.“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张海迪用寓庄于谐的语言,类比手法表达了甘愿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代价的精神境界。 |
E.海迪感谢上帝,因为上帝给了她残缺的身体,让她学会了大度,拥有了比常人还要坚韧、顽强的品格。这篇访谈涉及了哪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其用意是什么?
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意和自己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深秋,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意大利城市)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上,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
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三天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本文有删节)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在异乡”的内涵?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少校的形象。
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地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朱清时说。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育部的批准,但在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
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黑骏马
[英]安娜•塞维尔
杰德对马了如指掌。他是一个从小与马厮混、在马背上长大的人。尽管他挣的钱从来没有超过10美元,但他有自己的梦想:如果他能够得到一匹公马、一匹母马和10公顷土地,他就可以养马并以卖马为生了。那就是杰德想要的全部幸福了。
他一连跟踪了这匹马6天。马儿歇的时候,他也歇。杰德不喜欢他们现在呆的地方。这山谷的两侧都很高,到处都是大岩石,周围没有多少树,而且谷底又软又湿。
两侧的山谷越来越高。临近黄昏时分,他才又见到了它。但这次它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恐惧的神情。他停下来仔细观察,只见马鼻子在嗅着空气,它闻到了危险的气息。
慢慢地,他来到了马身边。突然,寂静被打破了。黑骏马大声嘶叫起来,那是一种充满恐惧的叫喊。随后,它沿着湿漉漉的山谷狂奔起来。
与此同时,岩石中传出了一种沉重的、深沉的响声。紧接着,事情就发生了,成吨的湿土和大岩石开始从山坡两侧滚落下来,原来山地本身就是敌人。
他慢慢地爬过那些落下来的岩石。马在这个石土堆的另一边,看上去比先前更加恐惧。它的腿陷入了软土里,动弹不得。而它越挣扎,就在泥中陷得越深。
当他赶到马身边的时候,泥已经没过了马肚子,现在它只剩下头部还能动弹。摸到马,杰德感到欣喜若狂。“别挣扎,别担心,马儿!我会把你弄出来的!”
突然,他感到马的牙齿咬住了他的手臂。他咬住嘴唇,以防自己疼得叫出声来。他用那只没被咬着的手轻抚马身,使它平静下来,慢慢地让它松开了嘴。随后,马将鼻子贴在了杰德的脸上。最后,他们成了朋友。
他开始用手将泥刨开,但更多的泥又落进了他刚挖开的窟窿里。
他就跑到那些山上落下的岩石边,脱下衬衣,将衬衣里包满了岩石。他又挖了起来。
这一次,他将岩石放进他挖开的窟窿里,岩石稳稳地呆在里面,慢慢地形成了一面挡土的石壁。他整整挖了一天。夜幕降临时,他的两手已经被尖锐的岩石划得血淋淋的。
他知道,夜晚对马来说是很难熬的。整整一夜,他都跟马说一些温柔友善的话来解除它的恐惧。
第二天早上,他抱来些草料给它吃,然后又开始忙活起来。这是一项耗时而又艰苦的工作。到夜幕降临时,他又在马儿旁边躺了下来。
到第三天中午的时候,他已经在马儿一边的泥里放进了足够的岩石。现在他开始挖马儿前腿附近的土了。他放的岩石使泥地坚硬了起来,马开始能动一点儿了。
当马儿感到压力变小了的时候,便将它的一条前腿拔了出来,翘到了岩石的上面,然后朝身边的岩石狂蹬,使它的身体从泥里稍微抬起了一点儿。
杰德拿出他的绳子,将它系到马的脖子上,开始拉绳。
它将另一条前腿也拔出来,搭在了岩石上,靠着后腿的巨大蹬力和杰德对它脖子的拉力,它向前面坚硬的土地移动着。
杰德倒在地上,高兴而又疲惫。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睡的觉也不多。正有点迷迷糊糊的时候,他感到马的鼻子拱到了他的脸上,他赶快一跃而起。当他为马抱来草料时,马儿发出了友好的叫声,顽皮地拱拱他,和他戏耍。
一周之后,一匹大黑马来到牧场主汤姆•拉格伦的领地上。汤姆•拉格伦用吃惊的眼光看着这匹马,眼前的情景简直令他难以置信。他说:“你得到了它。”
“我得到了它,汤姆,而且正像我说过的那样,我把它骑了回来。”
拉格伦看着马。他毕竟是一个马主,没有必要让杰德告诉他是怎么逮住马儿的。杰德疲惫的脸、划烂的手、肮脏的衣服和瘦弱的身体就已说明了一切。
“杰德,”拉格伦说,“那匹马会弄死除你之外的任何人,我不想要它。但我没忘记自己的诺言。 如果你让这匹马一直呆在这儿,我就把一些土地和牧场后边的那坐老房子送给你。如果你让我把我的母马送到你的黑骏马那里去交配的话,我会每个月付给你三十美元。 我想要我的马的身体里都有黑骏马的血统。而且,你可以留下交配后产下的小马中的七分之一。”
杰德伸出手臂,抱住大黑马。黑骏马成他的了,他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了。突然之间,他得到的真是太多了。
(选自《意林》2011年10期,有删减)下列句子中,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杰德征服了一匹黑骏马,终于得到了想要的全部幸福,他跟踪6天的辛苦和三天没吃东西的努力都得了到最好的回报。 |
B.黑骏马脸上出现了恐惧神情,嗅着空气,闻到危险的气息……它充满恐惧地大声嘶叫,沿着山谷狂奔起来,这些都描写出黑骏马具有预测危险的特异功能。 |
C.生命处于危险之中,黑骏马咬住杰德手臂,发出求救信息;杰德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叫出声,手轻抚马身使它平静,这些是人与马交流并成为朋友的关键。 |
D.杰德是懂马语的人,他用一夜的时间跟马说一些温柔友善的话,解除它的恐惧,因此马很配合地先后抽出两条腿,一跃而起后又发出友好叫声,和他戏耍。 |
E.杰德伸出手臂抱住大黑马,感激它成就自己的梦想,小说向读者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只要有耐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本,请说说黑骏马是怎样的一匹马?
“黑骏马成他的了,他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了。突然之间,他得到的真是太多了。”阅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杰德的幸福观的认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它们不管是作为实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铜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这种冶炼方法在当时已很发达,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来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铸的文字。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上面刻铸铭文,现在陆续出土的不少。许慎有“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的话,可见汉朝时已有出土的。这种陆续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为研究的大宗,拓本、实物,日呈纷纭,使人眼花缭乱。到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就更加繁荣,方法也更加科学。从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钱人,他们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传出来,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现在印刷术方便了,从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条件,所以研究日见深入。发掘的方式,也愈有经验,愈加科学。从前出土的器物,辗转于古董商人与收藏家之间。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器的盖子在一个人手里,而器本身则到另一个人手里。
从宋代到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鉴赏的玩物。即或考证点文字,也是瞎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考证功劳,但那是极其有限,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错误,稍进一步的,把它们当作艺术品。西洋人、日本人买去中国的古铜器,研究它们的花纹。中国人也有研究花纹的。这种情形,始于六十多年前,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几个器皿作点比较。谈到全面地着手研究,我们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容希白先生,他对于铜器研究的功劳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把青铜器上的字按类按《说文》字序编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块。这是近代真正下大气力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及金文的。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已有人着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出版。
对于文字的考释,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先生。他的考释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他还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成就比清末孙治让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为止,容、于两先生的著作以及罗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们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材料。随着条件的改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讲金石的书往往连带讲甲骨,不是附在前头就是附在后头。其实甲骨应和铜器同样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应放在我们现在谈“金”的范围。
(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有删节)下列关于“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金本来指金属,在文中主要指商、周时期祭祀时和生活中的用铜、铁等金属所制成的器皿、器物。 |
B.金文或钟鼎文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指的是商、周时期制造出来的金属器皿上刻铸的文字。 |
C.对于金文的考释,已作古的于思泊先生做的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在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D.甲骨文常常放在金石之后,而且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和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有很大相似性,所以甲骨也属于“金”的范围。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的铜器从汉朝已经开始陆续出土,直到清朝,各种实物和拓本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可能。 |
B.古代的收藏家多为官僚和有钱人,他们的收藏一般很少给外人看,偶然有流传出来的拓本,也不是人人可得看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 |
C.古人把金器当做“古董”或“古玩”,大多只是作为鉴赏的玩物,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所以,即或考证点文字,但其考证功劳也是极其有限的。 |
D.近代的容希白先生对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和金文,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发掘方式的科学,为深入地研究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
B.古人在考证文字时,往往都是瞎猜,对于铜器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对后世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误导。 |
C.日本人和西方人也通过买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铜器,但是他们只研究铜器的花纹,且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作点器皿之间的比较。 |
D.尽管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容希白、于思泊、罗振玉三人的著作仍是我们现在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