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的历史进程中,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引人深思。
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
①(WTO) ②(APEC) ③(NAFTA)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称谓各是什么?汉唐中央政府采取的哪些类似举措保障了东西方交往通道——“丝绸之路”的畅通?
(2)据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在与英国的贸易中居于怎样的地位?试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材料三中的哪两个组织?(2分,填出序号即可)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不利于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 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